以2015年為發端,大小品牌競相推出以普洱茶為填充物的小青柑、大紅柑產品,不單是搶足了各地茶博會的風頭,也正日益成為業界繞不開的話題。

2017年盛夏,正值小青柑產品制作高峰期,更多來自云南、福建的品牌廠商扎堆廣東新會,眼見朋友圈的小青柑熱度不斷升溫,疲軟已久的茶市仿佛被注射了一劑強心針。

柑普茶能成為一種“現象級”產品,絕非偶然,這充分反映了行業對流動性的渴望。一旦披上“新會柑”的外殼,普洱茶尤其是熟茶終于具備了一點快消品的樣子:易于為多數品飲者接受的橘皮柑香,加上普洱茶的醇厚飽滿、悅目湯色,以及商家推崇的“保健”功效……柑普茶一時間火遍大江南北。在過去一年里,有上游廠商借這波熱潮迅速清掉了積壓已久的毛茶庫存,芳村的批發商們有相當一部分靠柑普茶打了翻身仗。
新加入戰團的廠商興致勃勃,躊躇滿志,原料商則長舒了一口氣。小小一款柑普茶,能拯救這個積弊已久的行業嗎?
一個茶類的流行,與整個行業的發展態勢息息相關。柑普茶崛起于2014年下半年以來的普洱茶炒作低谷期。面對普洱茶終端流動性困境,廠商需要新的題材維持運轉,業內的熱錢也在尋找出路,毗鄰廣州、東莞的新會開始進入普洱茶廠商視野。新會以陳皮聞名,新會柑普茶變身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,也就是短短兩三年間的事情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染指柑普茶的廠商已超過300家,還不斷有新人涌入,雜牌、無牌的則不計其數。
柑普茶,說到底就是果皮+普洱茶,工藝無非生曬、烘干兩種,在行業標準缺失的前提下,進入門檻并不高。但果皮的來源、樹種,普洱茶原料的品質,后續的生曬、烘干工藝,每個因素細分起來就大有講究了,加上品牌溢價,外包裝的情懷訴求,同樣打著“柑普茶”旗號的產品,價格可能相差幾倍至數十倍,品質當然也不可同日而語。
從這兩年茶博會及電商渠道各大品牌廠商亮相的柑普茶來看,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,產品訴求點高度雷同,價格戰也已不可避免地打響。滿大街都是柑普茶,單一品牌的產品形象極難脫穎而出,“快消”其實很難快得起來,經銷商得有壓貨的心理準備。

柑普茶作為一種個性化產品,既不同于傳統普洱茶,也與傳統花茶、果茶有所區別。多數購買者看重的是柑普茶的“保健”功效、令人愉悅的陳皮香味。柑普茶可以作為輔助飲品,卻不大可能成為日常飲品,因為陳皮的藥用功效是柄雙刃劍,這一點必須承認,宣稱柑普茶人人可飲是不負責任的。

既然柑普茶是個性化的產品,就應著力開發個性化需求市場。市場空間是巨大的,廠商需要做的是找準自己的定位,提煉品牌核心價值,避免盡早卷入價格戰,打造個性鮮明的“現象級”產品,最終實現真正的“快消”。